山東臨沂打造“桃名片”桃種植產業不斷煥發新活力
2020-06-17 14:31:48 來源:中國網
山東臨沂是我國著名的桃產區,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隨著技術和市場的發展,傳統的桃種植產業不斷煥發新活力,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領軍人物和產品。其中,來自沂南縣岸堤鎮的“80后”新農人劉元強和他的桃本桃就是代表之一。
每年6月是桃本桃上市季節,也是劉元強最忙碌的時間,從巡山檢查、盯采摘,到指揮裝運、聯系售賣……“一天恨不得分成兩天,桃子不等人啊!”劉元強說。為了讓消費者能吃到品質極佳的產品,劉元強和團隊只等果實成熟度近9成時才摘下,保留桃子自然生長的味道。看似簡單的采摘標準,背后卻是種植、物流等環節的環環相扣,更是團隊成員耗時數月,天天吃桃子得出的經驗。
桃本桃種植基地依山而建,500畝桃林占據了幾座山頭,一條水泥路蜿蜒其中。這條路,劉元強走了8年。回憶起來到這里的第一幕,劉元強仍印象深刻,“沒有路,沒有人,就是一片荒山”,想進去看看種植條件都無處落腳。彼時,劉元強剛拋下了自己的家具生意進入農業領域,缺乏種植經驗和專業團隊。憑著對農業的熱愛和信念,劉元強咬緊了牙,沒有路就修路,沒有人就招人,荒山也可以變成金山銀山。
2015年,桃本桃第一批桃子成熟了,劉元強把價格定到10元一個,“周圍的人都覺得我們瘋了,沒人愿意買。后來我們先送了一批產品給親朋好友和渠道商試吃,結果效果非常好,復購率達到95%。”劉元強認為這得益于桃本桃優秀的產品品質。在種植基地,農人們堅持采用“古法種植”,在土壤施肥、灌溉、嫁接、修剪、留果的操作中完全遵照祖輩留下的種植方法。人工割下的草被覆蓋在桃樹的根部和周圍,既能給桃樹提供養分,又能保持土壤松軟。此外,桃本桃嚴格限距限果,相較于普通桃園每畝最多要種200棵桃樹,桃本桃只有31棵,以保證每棵桃樹都能有來自土壤的充足養分。一棵8年樹齡的油桃樹,正常狀態下能結600個桃子左右,但桃本桃的果樹卻要經過5遍人工篩選,最后只保留80-100個,真正做到單枝單果。
古法種植模式加上遠離污染的產地環境,以及強日光照射,較大的晝夜溫差,使桃本桃的產品擁有多種香甜口感。桃本桃堅持讓園區的桃子自然生長,接受大自然的殘酷挑戰,經過風吹日曬、冰雪侵襲的桃子留下了“傷疤”,卻沉淀著時間積累下的豐富味道,更加還原本味。劉元強說:“自然生長的桃子雖然外表不盡完美,但風味卻是極佳的,隨著消費者對品質追求的不斷提高,一些外表‘受傷’,內在完好的桃子也從賣不出去到成為市售熱點,以品質取勝。”劉元強還聯合當地政府、媒體,積極為種植戶對接渠道,希望讓自然生長的桃子得到更多市場認可。
山內的桃園一天一變,山外的世界也在快速更迭。據商務部統計,目前中國農村網民數量突破2.5億,農村電商突破1300萬家。與此同時,中等以上消費群體不斷壯大,他們追求生活品質,對于中高端的、優質的、有特色、有品牌的農產品需求量較大。供需通道正在打通,中國優質農產品的市場空間巨大。劉元強和團隊也意識到這一點,成立了沂南縣第一家互聯網農業商務公司,提品質、建品牌、搞營銷,將“農業+互聯網”這條路走的風生水起。為讓消費者第一時間品嘗到桃子的新鮮口感,桃本桃還采用現采現送,大山直供的模式,與物流商合作,保證桃子從樹梢到消費者手中,不超過24小時。
憑借優異的品質和供應鏈,桃本桃打開了廣闊消費市場,也為當地打造了桃產業的金名片和脫貧致富新樣板。在桃本桃種植園區,80%的工作人員都曾是村里的貧困戶,搭乘著桃本桃發展的“順風車”實現了增收,桃本桃也被選為沂南縣扶貧產品。如今,劉元強又計劃在原有產業基礎上,結合地區實際,發展小米、綠豆、核桃等種植產業,利用電商平臺優勢幫助貧困戶網上銷售,帶動本村和周邊村發展蜜桃600余畝、優質雜糧300余畝。憑借在種植及電商領域的前瞻布局,劉元強成為臨沂市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之一,獲得首屆臨沂市十大農村青年電商領軍人物提名。
桃本桃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對產品品質的極致追求。2020年5月,桃本桃油桃“水晶皇后”第四次登上中國優質農產品榜單熊貓指南,榮獲二星評價。在熊貓指南的評測數據中,油桃“水晶皇后”在香氣、汁水量、甜度等維度中表現突出,全面優于市售同品類產品。今年的6月20日是桃本桃開園節,種植基地里的水晶皇后、水蜜王子、玫瑰公主、脆蜜格格和秋蜜王子將陸續開采。“我是一名農民,山村養育了我,現在由我來養育山村,桃本桃就是我獻給家鄉的禮物。”劉元強說。(李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