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力開展生態修復工程 生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2021-10-12 11:13:50 來源:科技日報
10月11日,記者從廣西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顯示,2019年廣西林地比2009年增加了275.62萬公頃,增加比例為11.62%,表明廣西生態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
廣西自然資源廳總工程師、廣西第三次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周濤表示,全國土地調查每10年進行一次,2018年9月,國務院統一部署開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3年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在各地、各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和協同配合下,廣西各級調查機構共同努力,克服了非洲豬瘟、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的影響,圓滿完成了調查任務,取得了重大成果。
為推動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成立了自治區第三次國土調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包括廣西發展改革委、民政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統計局、林業局、海洋局。廣西第三次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歷時3年,共投入調查人員3000多人,經費6.8億元,全面查清了全區的土地利用現狀,形成了覆蓋全區的1590.7萬個圖斑,每個圖斑包括地類、位置、范圍、面積及土地利用狀況信息,建立了自治區、設區市、縣三級國土調查數據庫。
周濤表示,“三調”全面落實全過程質量控制要求,采取了“內業預判、實地調查、國家內業核查、地方實地舉證、‘國家互聯網+’在線核查和實地核查”等上下互動措施,成果經過多輪次的國家核查、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局專項督察和國家統計局組織第三方抽查評估,調查誤差均滿足設計標準,認定“三調”數據成果質量真實、準確、可靠。
據介紹,按照“三調”分類,廣西土地利用主要數據成果包括:耕地330.76萬公頃、園地167.03萬公頃、林地1609.53萬公頃、草地27.62萬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97.99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35.23萬公頃。10月9日,廣西第三次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廣西自然資源廳、廣西統計局聯合發布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林地是生態功能較強的地類,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的作用。”周濤介紹,2019年廣西林地比2009年增加了275.62萬公頃,增加比例為11.62%。林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年來通過封山育林,一些荒山已長滿灌木,變成了林地;二是農民大面積開荒種植經濟效益較高的林木。三是廣西加大了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的力度,林地面積穩步增加。在過去的十年里,廣西始終堅持“生態優勢金不換”的發展理念,大力開展生態修復工程,持續優化生態建設格局,成效也在調查成果中得到了體現。
據悉,下一步,廣西將針對“三調”反映出的問題,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政策,加強節約集約用地,統籌生態建設。(科技日報記者 劉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