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案例”凸顯“大守護” 蘇州為新業態勞動者織就法律“保護網”
2021-12-29 15:44:00 來源:江蘇經濟報
蘇州是全國勞動用工最密集、經濟業態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今年7月,蘇州中級人民法院成立蘇州勞動法庭,便讓其承擔起為全省、全國法院勞動審判專業化改革探路的重任。揭牌運行近半年以來,蘇州勞動法庭充分發揮司法能動性,讓先行變先成,審理并發布一批典型案例傳遞司法導向,為新業態勞動者織就了法律“保護網”,組建專家智庫,創新司法舉措,有效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蘇州法院勞動審判的一系列前沿性、務實性探索,進一步擦亮了蘇州最優營商環境、最優人才成長環境的法治底色。
“小案例”凸顯“大守護”
近年來,為解決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護面臨的短板問題,蘇州法院秉持“雙保護、雙促進”理念,通過司法實踐在具體案例中進行了有益探索,為在國家層面建立起保護新業態勞動者權益的法律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注冊APP時,都得按軟件提示錄一句‘我要成為個體工商戶’,結果一出事就成平臺甩鍋的理由。”外賣騎手圣某沒想到,自己經歷的個案為司法實踐回應新型用工模式提供了范本。
原來,某用人平臺先引導勞動者注冊個體工商戶,再通過簽訂合作或轉包協議來規避責任,幾乎成為一種潛規則。蘇州法院在審理此案時,注重回歸對勞動關系的實質探求,從騎手入職、考勤、接單、薪資、評價等各環節重點考察,最終依據“強從屬性”特征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該案入選了新業態勞動權益保障典型案例,將傳統理論妥當應用于新業態用工爭議,對審慎處理類似勞動關系確認糾紛具有示范意義。
利用判例的社會指引作用,助力新業態勞動者不再“困在系統里”的同時,蘇州法院在司法實踐中也尊重平臺企業正當的用工自主權,依法維護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和發展利益。一起典型案例中,超市駐點配送員自帶交通工具通過線上APP參加配送服務,承接超市配送業務的外包公司不限制其是否參與勞動及何時提供勞務,且不禁止其受雇于其他平臺,在控制力明顯較弱的情況下,不足以確定從屬關系,于是蘇州法院依法判決雙方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
“小切口”實現“大突破”
“既簽了經紀合約,也訂有勞動合同,一旦產生糾紛該怎么處理,當時真吃不準。”曾在一起案件中作為網絡主播一方代理人的律師表示,現在有了專門的勞動法庭,類似糾紛的解決路徑就非常明晰了,對法律關系的認定也更趨精準。
近年來,互聯網經濟迅速發展,催生了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工、帶貨主播等大批新業態勞動者,蘇州涉快遞、網約車、外賣等行業的勞資糾紛案件數量也快速增加。作為法庭智庫成員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法室副主任王天玉表示,如何保障從業者的勞動權益、如何平衡從業者與合作方的利益訴求、如何促進新就業形態良好有序發展,既是法院在網絡時代面對的新問題,也是發揮司法能動作用的重要領域。
回應時代呼聲、堅持問題導向,蘇州勞動法庭揭牌成立三個月后,《蘇州勞動法庭建設三年規劃(2021—2023年)》落地,根據其中制度安排,法庭緊跟著出臺通知,明確對涉及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的民商事案件,實行統一歸口審理,即一審由基層法院勞動審判業務部門審理,上訴案件由蘇州勞動法庭審理。
這一創新舉措改變了勞動用工案件均需經仲裁前置處理的傳統做法,從而解決了現行《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就部分以民商事合同呈現的新業態勞動用工糾紛游離在勞動仲裁之外的問題,而此類民商事合同恰恰可能“掩蓋”平臺企業與從業者之間的真實關系。“真是很大的突破。”上述律師認為,此舉對合理界定平臺企業責任,精準保障從業人群權益,更好區分“勞動關系”“類勞動關系”及“民事法律關系”法律特征并探索適用法律規則,在現有程序法框架下提供了獨特的機制制度保障。
作為法庭智庫成員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法室副主任王天玉指出,新業態勞動用工關系呈現“三分法”的背景下,法院審案可不拘泥于勞動關系,依托從業者的書面協議,在維護就業公平、保障薪酬待遇、矯正過高違約金等多方面進行法治探索,不斷積累“類勞動關系”的審判經驗和法理認知,既在個案中追求勞動權益保障與新業態健康發展的平衡協調,又在整體上逐步推動我國勞動規范框架向三分法轉型,彰顯法院在網絡時代勞動變革和法治建設中的護航者職能。
“小支點”撬動“大格局”
入山問樵、入水問漁。蘇州勞動法庭自成立至今,深入基層座談、走訪企業調研、聯動多方共建的腳步一刻未停。依托蘇州中院與蘇州市綜治辦、人社局、總工會、司法局等建立起的勞動人事爭議六方聯動機制,在全社會樹立起依法保護勞動者合法利益和維護用人單位生存發展并重的理念,從而實現大力推動平臺經濟、規范促進企業發展、精準保護從業人員的和諧共贏效果。
針對當事人在勞動仲裁和審判中遇到的“急愁難盼”問題,蘇州中院、蘇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出臺了《關于強化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機制建設的實施意見》,以機制創新、資源整合,進一步健全完善勞動人事爭議裁審銜接及多元化解機制,充分發揮勞動人事爭議處理中仲裁的獨特優勢和司法的引領、推動、保障作用。
為獲得全方位、多領域的智力支持,努力實現勞動審判工作創新性、引領性發展,蘇州中院分別與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簽約共建教學研究實踐(蘇州)基地,并成立了由來自北京、上海、重慶、南京、蘇州等多地的15名知名專家學者、資深實務工作者共同組成的蘇州勞動法庭智庫。此前,蘇州勞動法庭內部還組建設立了平臺經濟新就業形態案件專業合議庭,對新業態歸口審理案件實現專業化審判,進一步準確把握國家平臺經濟引導政策,積極探索并統一司法裁判尺度。在抓緊開展前瞻性調查研究,對呈現的新類型勞資糾紛進行充分分析研判的基礎上,適時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建立和諧穩定勞動關系的司法舉措。
(通訊員 艾家靜 江蘇經濟報記者 耿文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