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IPO過會數大幅減少說明什么
2018-12-11 13:59:44 來源:金融投資報
據有關資料顯示,截止11月28日,今年A股市場共有104家企業成功過會,較2017年同期的361家大幅減少257家,降幅達71%。
IPO企業過會數量大幅減少,這無疑是一件非常令人關注的事情。畢竟IPO企業過會數量的大幅減少,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著企業IPO數量的大幅減少。這是股市融資功能強弱的一個重要指標。實事也確實如此。今年1月到11月,企業IPO的數量僅為96家,而去年同期卻達到了419家,同比下降了77.09%。對于重視融資功能的A股市場來說,這個結果或多或少有些讓人意外。
那么,IPO企業過會數量大幅減少說明了什么呢?它首先說明了股市行情的低迷。因為今年以來的股市行情總體上是處于下跌態勢,上證指數從今年1月29日的最高點3587.03點下跌到10月19日的最低點2449.20點,最大跌幅達到了31.72%。因為股市行情低迷,市場承接新股的能力下降,企業IPO數量下降,IPO企業過會數量減少,這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不過,除了受行情低迷的影響外,IPO企業過會數量大幅減少還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IPO企業上會審核的從嚴把關。這是一個有目共睹的客觀事實。因為第十七屆發審委自從2017年10月17日開始履職以來,就以從嚴發審而著稱。有統計數據表明,在從2017年10月17日到2018年10月19日的一年中,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以首發審核工作會議的方式,進行了共計245家擬上市公司的261次首發審核。其中順利過會的有141家,未通過的有88家,暫緩表決的有16家,取消審核的也有16家,大發審委履職期間首發審核的總通過率為54.02%。與先前主板發審委和創業板發審委動則80%以上的過會率相比,差異接近30個百分點,跌幅非常明顯。第十七屆發審委也因此贏得了“史上最嚴”的美稱。因此,今年IPO企業過會數量大幅減少,這與本屆發審委的“史上最嚴”審核有著密切的聯系。
IPO上會環節的這種從嚴審核對于凈化A股市場的投資環境是有積極意義的。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過會企業的質量,進而提高整個上市公司的質量。這對于提高投資者的信心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如果一些績差公司、問題公司混上市,企業上市就變臉,就曝出各種各樣的地雷,這不僅不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對于投資者的信心也是一種打擊。
另一方面,對IPO上會公司進行從嚴審核,也可以對一些問題公司、績差公司起到震懾作用,有利于凈化IPO公司隊伍。實際上,正是由于IPO上會環節的從嚴把關,從去年10月17日以來,撤回IPO申請材料的企業就超過160余家。而更多的是還沒有遞交IPO材料的企業,面對IPO環節的從嚴審核,它們望而生畏并因此止步不前。這對于凈化IPO公司隊伍顯然是有積極意義的。
實際上第十七屆發審委之所以能成為“史上最嚴的發審委”,這是與發審環節的制度建設相匹配的。比如,伴隨著第十七屆發審委的成立,證監會還成立了發行與并購重組審核監察委員會,強化對發審委和委員的監督機制。對首次公開發行、再融資、并購重組實行全方面的監察,對發審委和委員的履職行為進行360度評價,并實行終身追責。也正是這種終身追責機制極大地增強了發審委委員的責任感。
所以,只要對發審委及委員會進行監察與終身追責的機制不變,那么對IPO公司“從嚴審核”的機制就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因此,即便發審委換屆,IPO環節“從嚴審核”的大方向不會改變。(皮海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