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被父母吼罵時,“站著不動”與“扭頭就走”的孩子,長大后3方面差別明顯
2025-08-27 12:10:26 來源:奶豆爸爸聊育兒
周末去給鄰居送東西,撞見她吼罵上小學的兒子:
數學卷子又錯一半,你這腦子是怎么長的?
(資料圖)
孩子縮在一旁,手指絞著衣角,眼眶通紅卻一聲不吭。
這一幕,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每次被媽媽吼罵。
那時,我每次也會像是按下了暫停鍵一樣,站在原地等待“暴風雨”過去。
而我的表妹小彤則跟我正好相反。
只要姨媽剛吼出來幾個字,她就會立刻扭頭就走,跑回房間,半天都不肯出來。
當時只覺得這兩種反應“一個慫,一個倔”,可如今為人父母之后才明白:
那些被父母吼罵時,“站著不動”和“扭頭就走”的孩子,早已在情緒的漩渦里,埋下了不同的種子。
長大后,他們的性格、人際關系,甚至是人生選擇,都會悄悄產生差別。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01.情緒管理能力:壓抑麻木VS主動抽離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作“情緒粒度”。
指的是一個人識別和區分情緒的能力。
然而,被父母吼罵時“站著不動”的孩子,往往缺乏識別和解決情緒的能力,卻過早的學會了“情緒凍結”。
就像我的一個朋友小蕓,就是典型的例子。
她小時候家境一般,兄弟姐妹很多,父母吼罵孩子,幾乎是家常便飯。
而小蕓每次被罵,都咬著嘴唇不敢發聲,甚至后來連委屈都感覺不到。
成年后,每次和別人發生不愉快,明明已經氣到發抖,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其實,這種情況就源于童年被吼罵時,為了不被進一步傷害,而選擇關閉情緒閥門所帶來的創傷。
這類孩子大多表面平靜無波,可內在焦慮、抑郁的巖漿卻翻涌不息。
而那些被罵時“扭頭就走”的孩子,看似叛逆,實則是用行動保護自己。
這種“短暫抽離”的行為,一方面可以給自己的情緒帶來緩沖的空間,。
另一方面,也能使得親子沖突不會進一步升級。
這類孩子在成年后,往往更懂得在爆發沖突時,合理消化和解決自己的情緒。
02.親子關系模式:討好回避VS邊界清晰
被吼罵時的下意識反應,藏著孩子對“親密關系”的底層認知。
“站著不動”的孩子,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
要么過度討好父母,要么徹底封閉內心。
但不管屬于哪一種,都源于童年時對“不被接納”的恐懼。
在這類孩子眼里,只有聽話、不反抗,父母才會愛自己。
就像心理學家鮑爾比的依戀理論所說:
如果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到了不安全因素,他們就會把“滿足父母期待”當成生存的第一準則。
這種植入內心的感受,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而“扭頭就走”的孩子,看似是疏遠冷漠,實則在建立健康的邊界意識。
就像我的一個朋友娜娜,自從結婚有孩子后,她婆婆總是插手她教育孩子的事情。
但每次發生沖突,她都會溫和且堅定地說:“媽,我們試試用科學的方法,要是孩子不適應再調整”。
這種可以正面回應意見不合時的底氣,就來自于童年時被父母吼后,她及時離開的經歷。
因為她早就明白:真正的愛,不是無條件妥協,而是彼此尊重。
像這類孩子,在親密關系中更懂得“非暴力溝通”。
在職場中,也更敢于拒絕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03.人生底色:習得性無助VS成長型思維
被吼罵的本質,是用“權威”否定孩子的價值。
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中的孩子,要么陷入“我不行、我害怕”的絕望,要么長出“我能行,我可以”的翅膀。
而“站著不動”的孩子,往往更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之中。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面對父母的怒火時,不知所措的樣子,會伴隨著自己成長,深深的根植于內心深處。
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在面對任何事情時,他們都會顯得無助和恐懼。
而“扭頭就走”的孩子,往往更相信“問題可以解決”。
因為他們在挑戰父母權威的那一刻,已經邁出了“自主意識”的第一步。
也正是這一步的“勇氣”,讓他們更懂得去觀照自己的內心,不斷反省和成長。
這種思維模式,會成為他們人生最堅實的鎧甲。
其實,說了這么多父母吼罵時,孩子不同反應所帶來的差別,但這并不代表吼罵,就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
正如《正面管教》中說的那樣:
吼叫是最無效的教育,它只會讓孩子學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世界。
其實,無論是被吼時“站著不動”還是“扭頭就走”,本質上都是自我情緒爆發時的一種不健康的回應方式。
久而久之,也會為孩子的心靈,帶來極大的傷害。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明白:
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風暴來臨前的那一次深呼吸,在于把即將噴薄的怒火轉化為蹲下身來的平視溝通。
畢竟,只有以尊重為土壤,以理解為雨露,以接納為肥料,才能滋養出孩子健康挺拔的靈魂。
也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在“僵立”與“逃離”的夾縫中求生,而是自由生長出面對世界的從容力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