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和貨幣政策“雙箭”齊發 旨在穩定市場預期
2018-10-10 11:20:34 來源:上海證券報
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要繼續維持“中高速”增長,保持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的強勁動力,積極的財政政策理應更加積極,而積極的財政政策要發揮積極作用。此次降準主要目的在于優化流動性結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引導資金更多投向創新型企業和小微企業,提升創新活力和韌性,增強內生增長動力。從營改增開始,我國的減稅降費政策已持續了多年,而如今正從市場領域深化至民生層面。
央行選擇在“十一”長假最后一天宣布降準,無疑是為了穩定國內經濟和金融市場。正如央行相關負責人所言,此次降準主要目的在于優化流動性結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資金來源,促進提高經濟創新活力和韌性,增強內生經濟增長動力。這次降準1個百分點所釋放的增量資金高達7500億元,加上當日到期的45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不再續做,則共釋放資金1.2萬億元,力度超過預期。而就在此前一天,財政部部長劉昆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今年減稅降費將超1.3萬億元,目前正在研究更大規模減稅降費,以真正讓企業輕裝上陣、放手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較大挑戰。美國國債利率達到近7年高位,美聯儲在持續加息。中美利差收窄及美元升值將加大人民幣貶值壓力。國家外匯局最新公布的8月銀行結售匯數據顯示,當月反映企業和居民匯率預期的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規模上升。短時間內,人民幣貶值會帶動商品價格上漲,對通脹的影響會加大。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要繼續維持“中高速”增長,保持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的強勁動力,積極的財政政策理應更加積極,而積極的財政政策要發揮積極作用。
時間再稍稍前一些,國務院在9月末發布的《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中就已給出了明確信號:要完善定向降準、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資金更多投向創新型企業和小微企業。
央行近日發布2018年第三季度企業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 企業家宏觀經濟熱度指數為37.2%,比上季下降2.9 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1.3 個百分點。其中,27.7%的企業家認為宏觀經濟“偏冷”,70.3%認為“正常”,2.0%認為“偏熱”。企業家信心指數為71.1%,比上季下降4.7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2.4 個百分點。8月的多個經濟數據也顯示出這一趨勢。
1月至8月,全國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增速比1月至7月回落0.1個百分點。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5.3%,增速比1月至7月回落0.2個百分點。國企投資增速1.1%。消費增速已下滑至個位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3%,而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3%,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7%。這次財政和貨幣政策“雙箭”齊發,旨在穩定市場預期。
近年來,中央和各監管機構一直推動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加大對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9月初,央行和工商聯專門召開了一場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座談會。只是如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最后一公里”并非易事。根據央行的數字,6月末,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40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反而比上季末低2.1個百分點,雖然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1.2個和2.5個百分點,但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企業貸款余額的32.3%,比上季末低了0.4個百分點。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增加1.07萬億元,同比少增6994億元,增量占同期企業貸款增加額的20.9%。可見,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仍然有待改善。
再看信貸規模。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末,我國800萬家中小企業,絕大多數都是民營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0%,在工業增加值和利稅中的比重分別為60%和40%,提供了75%的就業機會,但在銀行信貸資產中的占比不到30%,貸款滿足率約為30%到40%。一方面民營企業融資難,而另一方面銀行也抱怨放貸難。銀企間的這種扭曲關系急需改善,萬不能任這種態勢發展下去。在當前的情形下,化解民企融資難,一是要放寬金融市場準入,加大金融服務的供給;二是要從市場化原則出發,尊重經濟規律,建立金融行業風險發現機制。特別是商業銀行信貸文化要改變,對國企民企一視同仁,全力為好的實體企業服務;三是盡最大可能為民企建立更公平的融資環境,政府在企業監管、資源分配方面建立更公平的市場環境,特別是建立和完善市場的信用體系,形成法制化的市場環境。
對此,中辦、國辦上月中旬發布的《關于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指導意見》,專門針對國企負債進行精準且嚴格的目標管理。如果各地能不折不扣地持續堅持這樣的目標管理,持續降低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適度控制企業的規模增長,當能向民營經濟釋放足夠的發展空間,實現各經濟主體的均衡發展。
事實上,從營改增開始,我國的減稅降費政策已持續了多年,而如今正從市場領域深化至民生層面。前者在于減輕市場主體的負擔和提升企業活力,后者在于提高民生質量和提振內需動力。在新經濟周期下,主要大國都在通過減稅來提升本國市場競爭力,以實現本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2015年我國宏觀稅負為29%,世界各國平均水平為36.8%;2016年我國宏觀稅負為28.2%,2017年為27.2%,連續兩年下降。對市場主體而言,減稅降費帶來的獲得感,雖然會因為平均而稀釋,但持續減稅降費,能給市場帶來穩定的預期。
為使減稅降費政策盡量客觀、科學、合理,并照顧到不同類型的納稅企業,需要建立減稅降費的正規程序,對擬推出的減稅降費政策先通過媒體向全社會公示,聽取反饋意見,不斷充實和完善減稅降費政策內容。另外,還需建立減稅降費動態監測機制,建立減稅降費社會監測網絡,廣泛收集企業和民眾對減稅降費的意見和合理化建議,及時修訂、調整和處理減稅降費政策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減稅降費政策的準確性、有效性和嚴肅性,提高減稅降費政策的執行威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