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不少投資者十分企盼來一輪轟轟烈烈的大牛市嗎?
2019-02-01 10:58:02 來源:法制日報
股市高手如何做到“心中不再有牛熊”
總體上講,中國股市這次的熊市已6年多,熊得有點太久了,所以,現在的不少投資者十分企盼來一輪轟轟烈烈的大牛市。是的,遠的不說,經歷過2006年至2007年那輪瘋狂大牛市的投資者想起當年是多么幸福啊!望著那日進斗金的賬戶那種幸福的感覺、那種以為自己很偉大的飄飄然的感覺又怎是語言所能表達出的呢!所以,投資者夢想牛市也自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我要說,如果說自己侵淫股市十多年,有過兩次牛市、兩次熊市經歷的我說起投資體會的話,很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心中不再有牛熊!
此話又是從何說起呢?原因大致有三:
1、投資大師有結論。
在自己讀過的一些投資書籍中,記得美國的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對此曾有過研究,并且給出了數據支持。他曾指出:在上個世紀80年代股市(美國)興旺的5年中,股票年均漲幅26.3%,遵守紀律堅持計劃的投資者,獲得幾倍或更多的收益,但這些收益絕大部分來自于40天,而5年中公開交易共1276天。如果你在這40天中離開了股市,以圖避開下一次回調,那么你就得不到年均26.3%的收益,而只能得到4.3%的收益。所以,大師就有了他那句著名的結論:當雷電打下來時,你必須在場!
2、中國股市牛短熊長。
中國市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到今天已經20多年的時間。在這20多年的時間里真正的牛市又有多長呢?來自數據的研究告訴我們,不足8年!當然,由于牛熊市往往界限并不好清晰地界定,所以這個數據的統計有時未必那么精確,但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中國股市牛短熊長。自己先前曾經天真地想:股市賺錢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牛市進入,熊市退出。事實證明自己根本做不到,而且自己認為,不僅自己做不到,事實上相當多的投資者也做不到。因為有時牛市的到來并不是那么很好界定的(比如說現在的牛熊之辯,誰又能夠說清楚呢),或許當事實已經成立之時,那時股價早已高高在上;同樣的,熊市也并不那么容易識別的,或許當事實已經明白之時,你已經被嚴重套牢。其實真正在股市有點投資經驗的人都知道,我們進入股市如果不是被一輪牛熊市“清洗”出去的話,其實差不多就是一生被“套牢”,即你不可能再離開股市了,真所謂活到老,投資到老呢!呵呵!
3、打造諾亞方舟組合。
事實上據我觀察,不要說我們對牛市的到來不好預測,其實就是牛市真正到來了,而且我們還幸福地身處牛市之中,其實最終的結果真正能夠“功成引退”的投資者也是少之又少。這又當如之奈何呢?其實還是巴菲特的話讓自己頓開茅塞!------說到巴菲特,自己見到時下有些投資者常常對老巴有些非議,甚至痛恨價值投資,痛恨巴菲特!其實何必呢?人家一個外國富老頭離我們這么遠,招誰惹誰了,你信奉巴菲特的投資思想也好,不信奉也罷,本來就是個很私人的事情。當然,我這里說的是一點閑話。巴菲特曾說過:與其預測風雨,不如打造諾亞方舟!哦,就是他這句話終于讓自己心中不再有牛熊!順帶說一句,我們讀有關巴菲特的書,讀他的信,很少看到他關于牛市如何、熊市如何的說法,不知何故,還望有研究的人士提供高見。
何謂諾亞方舟組合?在自己的理解,就是打造一個穿越牛熊市的優秀企業的組合!
關于穿越牛熊市,有的投資者或許又認為不值一瞥,因為有些投資者壓根就不相信什么穿越牛熊的鬼話!關于這一點,國外成熟的股市還是別說了,因為外國有外國的國情與股市文化,中國自有中國的國情與股市文化,自己認為,其實只要我們研究一下中國股市這些年走出的一系列上漲N倍的牛股圖,如劉建位先生研究梳理的與嘴巴有關的一些十年十倍股,就能夠得出確實還是有一批量的優秀企業(大多消費醫藥)能夠穿越牛熊的。當然,這其中也有相當大的波折,如觀察這些牛股歷史走勢(本人的投資組合中也是如此),有時它們也上下波動百分之三四十,甚至百分之五十的,關鍵是我們得有那種執著與定力!
當然,可能仍會有投資者說,看看那些堅定持有幾年銀行股的吧?!是的,事實求是地講,中國股市大多數投資標的并不適合長持,真正長持的仍是少數,而其中的一個“小竅門”就是要堅決避開那些強周期的企業。當然,若真是牛市來了,這些強周期的企業上漲的彈性或許更大,這一點另當別論。
當然,可能仍會有投資者疑問,我怎么知道這些牛股會成為今天的牛股?是的,股市的魅力之一就是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尋找的就是在那種種不確定性中尋找那些確定性強的投資標的,當然,這又是一個讓投資者想破腦袋的活計!
不管怎么說,本人現在是越來越相信老巴的話:與其預測風雨,不如打造諾亞方舟組合。用本人自己的話說,仍然是那句自己多次重復的話:投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放在優秀企業的身上,且不可放在所有牛市所有大潮的上漲上。
當然,這些優秀企業在自己看來,仍然是那“五性”標準:長壽性、穩定性(弱周期)、盈利性(輕資產、受限制性盈余少)、成長性,管理層有德性。所幸,在自己看來,用此“五性”標準去探測,還能夠發現中國上市企業中有些差不多符合的標的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