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版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以“大城市”標準打造“副城”
2021-07-07 10:05:16 來源:湖北日報
近日,《武漢市構建高起點規劃體系工作方案》出爐,方案提出構建“主城做優、四副做強、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空間發展格局,將按照100萬至200萬人“大城市”標準規劃建設光谷、車谷、臨空經濟區、長江新區四個副城。
“大江、大湖、大武漢”,是武漢留給很多人的印象。城市之大,意味著人口、資源、環境、交通等等交織而成的矛盾更為突出,更需要通過前瞻性規劃、科學布局來解決城市發展中的問題。越是大,越不能大而化之、籠而統之,越需要工筆畫式的描繪。武漢坐擁兩江四岸,擁有千萬級人口,更好地建成“創業之城”“宜居之城”“活力之城”,需要在功能完善、產城融合、用地集約、生態良好上作出更多探索。
仔細讀來,這份高起點的規劃方案宏大中有細節,抽象中有具體,關照主與副、新與舊、城與人。規劃既突出把主城做優,又強調把副城做強;既注重推進城鄉一體,又著力促進融合發展;既推進古城新生,又注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從統籌規劃“五個中心”建設空間,到武漢打造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交通網,再到見縫插綠布局“口袋公園”,完善養老、便利店、菜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等,讓不同的城市區域都能找到適合的發展定位,讓城市的發展與人的生活融為一體。
武漢以“大城市”標準建四大副城,展現的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維。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核心區,但主城區的繁華與便捷,并不能代表全部。曾聽到一位司機說,主城區路口紅綠燈顏色,比偏遠城區的顏色要正。這個生活片段,透露的是很多人的感觀:城市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以“大城市”標準打造“副城”,凸顯了對“副城”功能的重視,旨在多點撬動城市的發展潛能,多點支撐城市的幸福指數,從而更好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發展國土空間布局的客觀需要。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到湖北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再到武漢“主城做優、四副做強、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空間發展格局,區域協調發展在實踐中越來越具象,在推進上越來越細致。
在精細的“工筆描繪”,科學的規劃布局中,我們將看到一個更有生機、更有活力的城市版圖。(湖北日報評論員 艾丹)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