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綠山礦“3·12”生態修復工程指揮部已掛牌 讓企業認知“生態有價”
2021-10-31 17:22:11 來源:湖北日報
10月18日,大冶有色金屬有限公司銅綠山銅鐵礦尾礦庫,微風吹過,野草飄揚,很難再找到4年前潰壩事故造成的痕跡。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銅綠山礦“3·12”生態修復工程指揮部已掛牌,生態修復工程正抓緊展開。
讓企業認知“生態有價”
“我們腳下踩的土地,都埋藏著銅、鐵、金等礦產。”車行至大冶有色銅綠山銅鐵礦尾礦庫,黃石市生態環境局法規科科長尹小民說,不遠處,正是歷經千百年開采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尹小民介紹,通過走訪企業和村民、查閱當年資料,認定潰壩事故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符合索賠情形。“要盡快啟動生態修復,阻止重金屬遷移,否則很可能會繼續污染地下水。”
“時間久、范圍廣,不僅鑒定評估難,而且修復殊為不易。”省生態環境廳法規處副處長任崢介紹,由于土壤污染為不均勻滲透,合理鑒定、測算出污染范圍、程度等,絕非易事。
更為困難的,是讓企業認知并且接受“生態有價”。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在全省都是新鮮事物,黃石也未開先例。尹小民說,在多方合力下,大冶有色從不理解逐漸改變態度。
“我們更希望以磋商方式完成索賠,如果磋商不成,還要走訴訟程序。”任崢多次與企業相關負責人溝通。最終,大冶有色同意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并于今年1月委托武漢大學開展鑒定評估。
檢測百余個樣品明確修復方案
武漢大學(肇慶)資源與環境技術研究院院長侯浩波從事礦山生態修復研究,已30余年,并一直在探尋和試驗大冶尾礦庫的治理之策。
“在開展評估前,我們已對污染地塊取樣監測。”侯浩波介紹,歷時近半年,取了115個地表水、土壤、周邊環境樣品,最終對污染狀況有了全面了解。
侯浩波分析,將污染風險控制在現有范圍內,更具有現實意義。“通過人工干預讓重金屬晶格化,使其穩定回歸大自然,可將風險降至最低。”
修復方案明確,通過構建垂直防滲墻,阻止重金屬橫向遷移,同時建立柔性抗滲阻隔層,阻止重金屬隨地下水縱向遷移。工程初步預計明年6月底完工,后期可種植經濟作物,如棉花和蓖麻,對重金屬都有較強的耐性。
大冶有色礦業分公司安環科科長吳志堅說,此次事件讓大冶有色更為警惕環境風險。
尹小民介紹,這次案件也讓更多企業認識到,破壞環境,不僅要面臨行政處罰,還要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