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密”!密接、次密接、次次密接在管理上有何不同?
2022-03-22 16:21:24 來源:江西衛生健康
密切接觸者的管理,對于疫情的控制至關重要很多人都想知道。
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密接的密接)和次次密切接觸者(次密接的密接)分別如何管理又如何解除,江小衛邀請江西省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高級別專家組成員、省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副書記、主任劉曉青進行了解答。
問:密切接觸者如何管理?如何解除管理?
密切接觸者是與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有近距離接觸但未采取有效防護的人員,被感染的風險極大。按照疫情防控規定,對密切接觸者采取“14天集中隔離+7天居家健康監測”的管控措施,集中隔離期限從其與感染者最后一次接觸之日算起,隔離時間總長為21天。如密切接觸者被發現時,距其與感染者最后一次接觸之日算起未超過14天,按照14天的集中隔離期 “缺幾天補幾天”的方式,完成剩余天數的集中隔離,直至距末次接觸滿14天后轉為7天居家隔離;如密切接觸者被發現時,距其與感染者最后一次接觸之日算起已超過14天,則直接轉為居家健康監測,仍按“缺幾天補幾天”的方式,完成剩余天數的居家健康監測,直至7天居家健康監測期滿可解除居家健康監測。密切接觸者集中隔離場所內如發現感染者,或外環境監測提示隔離場所污染嚴重,專家將對隔離人員進行感染的風險評估,對有感染風險的人員需重新計算集中隔離時間,自有感染風險之日起14天。密切接觸者解除集中隔離前,須對其本人及所住房間環境進行采樣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的方可轉為居家健康監測。解除居家健康監測前,須對隔離人員進行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的方可解除居家健康監測。
問:次密切接觸者如何管理?如何解除管理?
次密切接觸者是與密切接觸者有過近距離接觸但無有效防護的人員。按照疫情防控規定,次密接采取“7天集中隔離+7天居家隔離”的管控措施,集中隔離期限從其與密切接觸者最后一次接觸之日算起。如次密切接觸者被發現時,距其與密切接觸者最后一次接觸之日算起未超過7天,則按照“缺幾天補幾天”的方式,完成剩余天數的集中隔離,且間隔24小時做2次核酸陰性解除隔離管控;如果被發現時,距其與密切接觸者最后一次接觸之日算起已超過7天,且其關聯的密接第1、4、7次檢測陰性,則做1次核酸檢測陰性直接解除隔離管控。密切接觸者任何一次核酸檢測陽性,與其關聯的次密切接觸者一律轉為密切接觸者,并按密切接觸者進行管理。次密切接觸者解除7天集中隔離條件:密切接觸者在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第1天、第4天核酸檢測均為陰性,次密切接觸者第1、4、7 天核酸檢測陰性,可于第7 天解除隔離醫學觀察:或密切接觸者解除集中隔離,其次密切接觸者隨之解除。
問:次次密切接觸者如何管理?如何解除管理?
理論上沒有次次密切接觸概念。與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密切接觸者有過接觸且無有效防護,但達不到密切接觸者或次密切接觸者判定標準,又不能完全排除感染風險,稱為重點人員或潛在風險人員。對這類人員管理按不同類型、不同屬地要求進行管理,原則上應該開展不少于“7天的居家健康監測+3天內完成2次核酸檢測”。居家健康監測時間自最后一次接觸之日算起,未超過7天,按照“缺幾天補幾天”的方式,完成剩余天數的居家健康監測;如果被發現時,距最后一次接觸之日算起已超過7天,則在3天內完成2次核酸檢測。自最后一次接觸之日起14天內不參加聚集性活動,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確有需要,應嚴格、規范做好個人防護,一旦出現發熱、咳嗽、乏力、嗅(味)覺減退等疑似癥狀應立即向社區(村組)、單位報告,在做好個人防護前提下就近就醫。
注:由于病毒傳播力多變,最終管理辦法以屬地具體執行部門應對措施為準。
感謝每個積極配合防疫工作的你同心戰“疫”,加油!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