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植物小溪洞杜鵑在廬山“復活” 已繁育5000余株
2023-03-02 09:00:06 來源:江西涔變
▲小溪洞杜鵑的花是白色的,植株最高能長到9米,但生長周期很慢。
(資料圖片)
▲白天完成了實地考察,晚上張樂華細致地將信息記錄好。
植物遷地保護是植物園的重要功能,而珍稀瀕危植物的多樣性保護更是植物園的使命與擔當。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研究員張樂華及其科研團隊經過近4年努力,成功使本已被列入滅絕種的特有珍稀野生植物小溪洞杜鵑得以“復活”,目前該團隊在廬山植物園已陸續繁育5000余株小溪洞杜鵑幼苗,且長勢良好,為其后續的野外回歸及種群復壯奠定了基礎。
江西特有的珍稀瀕危植物將重返“國保”名錄
小溪洞杜鵑為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是江西井岡山山脈特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屬典型的狹域分布型種,需要特定的生長環境,種群數量極少。最早的模式標本系1988年采摘于井岡山市小溪洞的路邊,由此而命名,目前僅在小溪洞和江西坳等地發現有分布。該植物對研究全球植物進化與區系起源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記者了解到,野生植物小溪洞杜鵑曾因多年未現“芳蹤”,先后被《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及《中國被子植物瀕危等級的評估》(2017年)列為滅絕種,且未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年)。
目前,小溪洞杜鵑已被《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杜鵑花科》(2022年)《江西樹木志》(編撰中)收錄,下一步將依據現有科學數據及申報程序,重返《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其瀕危等級也將由滅絕(EX)降為極危(CR)。
據介紹,保護好極度瀕危的小溪洞杜鵑,對提升植物園保護功能、社會價值及影響力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的需求。
引種的幼苗預計今年六七月份開花
為尋找小溪洞杜鵑,張樂華科研團隊多次深入井岡山開展野外考察,2019年12月在模式標本采集地,他們尋到首株小溪洞杜鵑植株后,又通過更廣泛考察,最終發現多個小居群。科研人員通過引入種子和實生苗(由種子萌發而長成的苗木),在廬山植物園開啟育苗、仿自然生境栽培等遷地保護工作。
張樂華坦言,小溪洞杜鵑僅分布于井岡山的局部山地,自然資源量稀少,試驗材料獲取困難,影響了保護生物學等相關研究的實施。
“我們從井岡山引種的少量幼苗已經種植在植物園內,等到6、7月份的時候,游客就可以觀賞到它們開白色的花。”張樂華說,除了從原產地引種實生苗,他們還自主繁育了5000余株幼苗。小溪洞杜鵑的幼苗生長慢,雖然已生長近3年,但高度只有10厘米左右,目前還在繁殖溫室培養,而成年的小溪洞杜鵑植株高可達9米。“從一粒種子到植株開花,這大概需要10年左右,是非常漫長的。”張樂華告訴記者,正因為播種苗生長慢,苗木生長期長,短期內(4~5年)難以獲得大量的優良苗木,這也影響了該物種的野外回歸等研究。
“復活”稀缺植物促進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
據張樂華介紹,小溪洞杜鵑曾被認為已在地球上滅絕。本次“復活”小溪洞杜鵑,不僅讓公眾重新認識了該珍稀植物,更是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果展示,對小溪洞杜鵑后續的保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目前,除原產地有少量的自然分布外,僅廬山植物園繁殖有5000余株幼苗。”張樂華告訴記者,隨著這5000余株小溪洞杜鵑幼苗不斷長大,三五年后,可在原產地或原產地附近生態環境相似的地區開展野外回歸,構建小溪洞杜鵑近自然群落,并逐步擴大野外種群數量。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