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大巴要消失了嗎_全球微速訊
2023-04-20 17:07:21 來源:錢江晚報
上個月,武漢最大的客運站漢口北客運中心正式停運。這個體量13.6萬平方米的歐式建筑,投運不足3年就退出歷史舞臺,讓不少網友感嘆,終是“敵不過時代發展的腳步”。
曾幾何時,客運站是很多人追夢和歸鄉的起點。但是隨著出行方式日趨多元,近年來,選擇長途大巴的旅客越來越少。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全國公路營業性客運量在2012年達到頂峰355.7億人次,而2021年這個數字只有50.87億人次,是2012年的約1/7。
(資料圖)
當高鐵線路密織,網約車、順風車當道,長途客運這個昔日的傳統行業,如何不斷求索變革,找到一條通往下一個春天的路?
出行選擇多元化
長途客運客流減少
站在杭州客運中心站二樓辦公區,杭州長運站場公司副總經理周伯年帶著本報記者朝下望:半個候車大廳已經出租用作籃球培訓,來“以商養站”。七八年前,大廳里旅客坐得滿滿當當。“現在站里旅客平均每天1000來人,而旁邊的地鐵站,一天的人流量都有兩萬多。”
周伯年是個“老客運”,見證了客運站的興衰:“年景好的時候,一條線一輛車每年能帶來上百萬元收入。”
隨著高鐵網絡越織越密,道路客運的生存空間越來越逼仄。從前的客運站是“一頭連接著城市,一頭連接著農村”,可如今在經濟活躍地區,不管哪一頭都跟高鐵連上了;連得不夠緊的,地鐵公交來幫忙,順風車私家車再補位。
客運,在出行選擇多元化的今天,仿佛已經成了最后一個選項。“客運站,是不是要消失了?”唱衰客運站的聲音,開始不絕于耳。
杭州長運副總經理王如策,這些年一直在研究市場,重新審視行業現狀:“我在客運站看到就是這樣的情況,比如早上8:30從中心站出發去紹興,下午1點,不管有沒有客都回到杭州,跑一班浪費一班,回來車子一停,等下班!”
重站輕服務的老觀念
亟須扭轉
早上五六點就出發,33輛大巴車趕在了8點前,把來自新昌、千島湖、桐廬、天臺、浦江等許多周邊縣市的四五百位旅客,穩穩當當地放在了浙大邵逸夫醫院、浙大一院、浙大二院、浙大婦院、浙大兒院的門口。旅客們順順利利地趕上了省級大醫院的第一波就診,而大巴就近找個停靠地,準備等待旅客們就診完畢,再一批批地把他們帶回家。
這是去年12月起,杭州長運聯合周邊縣市客運公司共同推出的“醫療專線”,車票錢卻跟城際間大巴價位一樣,一分不加!80%的實載率很多都是“老客”。區別于以往“打車-高鐵-公交”的復雜組合模式,33輛“定制大巴”帶來的“一站式幸福”著實圈粉了一眾“就醫剛需族”。
“馬路那么寬,客運可以門到門,這是高鐵能比的嗎?別說今天,就是再發展十年二十年,大巴也不可能被高鐵替代。”交通專家徐康明對記者說,“國內客運亟須做的就是扭轉‘重站輕服務’的固有觀念。鐵軌不能修到家,但路是到家的;高鐵得排個時刻表,火車沒辦法同軌并排開,但路是寬的啊!”傳統的“定時定站定線路”,已越來越不適應人們出行的需求。
“我們通過調研發現,通過定制化場景化的方式,提供多點到門的一些服務更受旅客青睞。”杭州長運客運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吉臨如是說。“今后我們的客運站除了現有的樞紐站以外,還會衍生出各種形式、不同規模的驛站,生長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一部分大型客運站變成了數不清的“驛站”,而另外一部分,則扎根在各大重要交通樞紐:
上海虹橋交通樞紐是業內公認的“巨無霸”綜合性交通樞紐,其包含了航空、高鐵、城鐵、高速公路、磁浮、地鐵、公交等“軌、路、空”多種交通方式。作為普通乘客出行,無論是乘飛機抵達虹橋機場,還是搭京滬高鐵列車抵滬,都可以方便地換乘軌道交通、長途汽車或者公交車,其間步行換乘距離約為200米。上海虹橋客運西站,位于虹橋交通樞紐最西側,與虹橋機場、虹橋火車站緊緊相依,2010年與虹橋樞紐同步投運,是上海一級長途客運站。
而杭州火車東站公路汽車站,直接把站設在了東站樞紐東廣場,每逢節假日火車一票難求時,長途大巴及時增加班線;對高鐵沒有觸及的地區,增設線路,承接到站旅客同站換乘大巴。
未來,杭州火車西站也計劃引入客運大巴這種交通服務,具備旅游集散的功能。
當“定點、定線”變成了“定制”,國內客運業正在上下求索,試圖扭轉頹勢。
通往春天的“路”
究竟在何方
市場對客運的需求,真的沒了嗎?丟失的客流,還能回來嗎?
“道路客運的衰退,是必然趨勢。參照發達國家,都經歷過客運走向衰退的過程。”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公路學會常務理事陸鍵在采訪中表示,找準定位是走出困境的關鍵。“目前國內長途大巴價格與高鐵相比沒有優勢,如果要繼續生存下去,首先要明確定位,服務對象應該是低收入人群。”
“以美國唯一長途客車公司為例,‘灰狗’公司的大客車遍及美國城鄉各地,班次很多。采用接力的形式把旅客一站接一站地運往遠方。中途有很多站點,如果中途下車玩一天,第二天再去坐車不會增加額外的費用,都是包含在整體票價中。很多人旅行,比如從洛杉磯到紐約,只要買一張票,中途可以下車無數次,在中間站點重新上車,無需再買第二張票”。
陸鍵還認為,未來不可能會有很多長運公司,可能就是一家或者全國幾家大型客運公司,這樣的好處是在統籌資源、降低成本的同時,可以制定服務標準,提升品質。
與陸鍵不謀而合,杭州長運副總經理王如策對“行業需要整合”深有體會,甚至更真切:“浙江省內200多個車站,信息無法共享。比如杭州長運的大巴在紹興,可紹興并不知道,它不可能幫我們組織返程客源,而是自己再開一班到杭州。”
就浙江而言,有數字化改革優勢,如果政府建立網絡平臺,把所有車輛、司機以及維修、保養服務等要素集成,可以更優地配置資源。而整合后的資源可以接入高德、飛豬、攜程等應用,更好地匹配市場需求。
浙江省道路運輸協會秘書長甘祖德,曾呼吁將客運和公交整合。“行業相近,但不相往來,甚至還有矛盾……而兩大行業整合,車輛、停靠站點、客源都可以統籌配置”。
探索企業改革出路,往往最讓王如策束手束腳的就是“政策限制”:服務形式單一、安保要求嚴苛、營運成本高、車歸站人歸點……如果想要行業突圍,這里每一條都需要突破。
“以前的好日子不可能重來!當下,我們必須擺脫路徑依賴、走出傳統思想的困擾,勇于自我變革……其實,創新不在天邊,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需要拾知于市場、問計于顧客。如果仍固守傳統、拋棄我們的不是時代,是自己。”在王如策看來,市場的嚴冬里,行業被激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求生欲,如果政策加以突破和扶持,客運行業有望迎來涅槃重生。
責任編輯:鄭鑫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