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行業遭遇寒冬:募、投金額雙雙下降
2018-12-28 11:45:5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臨近年底,一家PE機構投資總監薛剛(化名)一如既往地考察眾多潛在投資企業,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除非是有靠譜賺錢的項目,否則他絕不會推薦給基金投資委員會。
“因為當前基金可投資的錢不多了。”他向記者感慨說。過去一年,他所在的PE機構先后發起三只PE基金,由于遭遇募資寒冬,目前每只基金實際募資額僅有目標值的45%-50%。
清科集團創始人倪正東對此深有感受。
他近日表示,今年前11個月整個PE/VC創投行業新募基金達到4071只,募資總額約1.15萬億元,同比下降28.7%,今年前三季度創投行業募資額更是大幅下滑57%。
與此對應的是,PE/VC基金對實體經濟企業的投資額相應縮水。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創投機構股權投資數量為9773起,投資總額1.03萬億元,同比下滑6.6%。
在多位PE業內人士看來,PE募投金額雙雙下降,也是今年以來實體經濟企業直接融資難度加大的原因之一。對缺乏債券融資渠道,又無法滿足IPO融資條件的眾多成長型企業而言,PE/VC股權投資款很大程度上成為它們能否持續發展的“救命稻草”。
“要徹底讓PE/VC行業全面復蘇、加大對實體經濟企業的股權投資支持力度,一方面需拓寬PE/VC投資項目的退出渠道,形成PE/VC行業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在資管新規監管規定允許下,進一步拓寬PE/VC的募資渠道。”一位大型PE機構負責人對記者坦言。
募資寒冬
倒逼項目投資縮水
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曾表示,今年是他入行創投19年以來最艱難的時刻。此前東方富海旗下新基金完成40億募資,原來只需3-5個月就能完成,這次卻足足用了13個月。
薛剛對此感同身受。他告訴記者,他所在的PE機構原計劃發行總募資額80億元的三只產業投資基金,按照合約約定,所有出資人LP需要簽訂合同時繳納20%資金,今年5月與11月再分別繳納40%投資款。
當5月份他向基金出資人(LP)發出第二筆募資繳款函后,不少民營企業家LP開始以各種名義搪塞推遲繳款,甚至有數位民企負責人詢問能否退還此前繳納的20%投資款,原因是他們企業自身資金鏈捉襟見肘,根本沒有“閑錢”投向PE。
一個月后,兩位上市公司大股東提出愿以98折轉讓已繳款的基金份額,因為他們必須緊急籌措資金維穩股價,避免上市公司陷入股權質押強制平倉困境。
薛剛因此找了多家FOF機構尋求接盤,但得到的反饋同樣是“沒錢”。
多位PE人士向記者透露,這也是今年整個PE/VC股權投資行業遭遇的共同困局——除了行業頭部PE/VC機構募資過程還算順利外,很多第二、三梯隊的PE/VC機構新發基金募資額均比目標值低了30%-40%。
募資額驟降,也導致今年以來PE行業項目投資額隨之縮水。
“整個下半年,我們基金的策略概括而言就是兩句話,可投可不投的項目一律不投,特別想投的項目也要看估值再投。”薛剛告訴記者。因此,他所在的PE機構錯過了四個優質項目的跟投機會,因為這些企業在新一輪股權融資中的估值高于他們可承受的心理價格。
多位PE人士坦言,今年以來這類現象在股權投資行業正變得司空見慣,各家PE/VC機構都在不遺余力地壓縮項目投資金額,甚至一些基金因“囊中羞澀”,過去大半年沒有投出過一個項目。
“別看今年前11個月PE/VC行業總投資額環比跌幅只有6.6%,遠遠低于募資額跌幅,但扣除那些獨角獸明星企業的高估值高金額股權融資資金后,多數實體經濟企業平均能得到的股權融資額同比少了不少。”一位創投機構創始合伙人向記者透露。
上述創投機構創始合伙人表示,今年前11個月PE/VC行業投資額同比下滑6.6%,但期間企業投資數量同比增加7%,這意味著單家企業平均獲得的股權融資額同比出現不小幅度的下滑。這也是實體企業通過股權融資獲得直接融資難度加大的重要“縮影”。
記者注意到,這導致今年以來PE基金項目投資領域怪象迭起,比如大量PE基金轉而向政府引導基金募資,甚至在某些二三線城市,政府引導基金的投資額占據基金整個募資額的80%以上。由于政府引導基金鼓勵基金投資當地項目,導致這些基金扎堆投資當地重點扶持的產業,可能引發當地這些產業出現競爭過度、產能過剩的局面。
PE有錢“省著花”
在多位PE業內人士看來,導致實體經濟企業股權直接融資難度加大的另一個原因,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與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導致越來越多PE機構在2018年采取趨利避害的投資策略。
一位國內大型PE機構合伙人向記者透露,下半年以來他們沒有投過一個項目,究其原因,一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與中美貿易摩擦令他們擔心企業成長速度會慢于預期,有錢盡可能“省著花”;二是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A股IPO審核從嚴讓他們擔心Pre-IPO或成熟期項目投資會遭遇套利虧損。
清科集團研究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VC/PE支持的上市企業共119家,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5.9%。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A股低迷而歐美股市持續走高,令企業境內外上市創造的財富效應形成鮮明反差。就境內外IPO的投資回報而言,今年前11個月境外上市企業的賬面回報為9.52倍,境內為2.59倍,也令很多PE/VC不大敢大手筆投資擬境內上市的企業。
“以往很多能在基金投資委員會輕松過關的項目,今年以來幾乎都鎩羽而歸。”前述國內大型PE機構合伙人指出。尤其是近期ofo共享單車等熱門項目因商業模式持續性等問題遭遇經營波折,令他們更加抬高了項目投資門檻——對所有光有概念,但缺乏穩定經營性現金流的項目悉數敬而遠之。
他坦言,現在他特別擔心所在機構會出現“僵尸基金”——盡管手握不少明星項目,但二級市場不買賬導致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導致基金無法按時實現項目退出,一些被迫IPO退出的項目也因此出現較大幅度虧損。
“所以我們近期正密集研究科創板,向當地政府推薦我們投資的當地優秀高新技術企業,讓后者盡早登陸科創板并實現高估值獲利退出。”他直言。若PE/VC機構能通過科創板拓寬項目退出項目渠道,可能會“帶活”股權投資行業整盤棋——既能重新吸引到大量資金通過PE/VC投向高新技術企業,又能通過IPO創造基金管理人(GP)、基金出資人(LP)、企業共贏的局面。(陳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