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已成立404只新基金,44家公司“一基未發”,89只基金延長募集期
2022-04-15 18:50:04 來源:投資時報 齊文健
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今年以來已成立404只新基金,其中博時基金、富國基金、華夏基金等12家公司新成立基金數量達到10只及以上,同時有44家公司“一基未發”
2022年,全球權益市場陷入調整。進入4月份以來,滬深兩市呈現震蕩磨底態勢。在此背景下,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市場表現如何?
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下同),剔除轉型基金及清盤基金后,今年以來已成立404只基金(各類份額合并計算,按基金成立日統計),合計募集份額、平均募集份額與2021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73.86%和70.89%。
從單只基金來看,今年以來有8只新基金募集份額超過50億份,其中只有招商添安1年定開合并募集份額過百億。而2021年同期百億基金有16只。
此外,今年以來有8只基金發行失敗,其中包括3只被動指數型基金和5只債券型基金(包括偏債混合型基金)。
從基金公司的角度來看,博時基金、富國基金、華夏基金等12家公司新成立基金數量達到10只及以上,同時有44家公司顆粒無收。
募集份額同比驟降73.86%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市場共有404只基金成立,合計募集份額為2865.62億份,平均發行份額為7.09億份。
基金成立數量與去年同期的450只相比有一定差距。發行份額更是較2021年同期的10962.28億份減少8096.66億份,降幅為73.86%;平均發行份額亦同比下降了70.89%。
研究員注意到,2020年同期新基金數量雖然只有312只,但募集份額合計為5245.4億份,且平均發行數量為16.81億份。2019年同期公募新基金發行市場有233只新品成立,合計募集份額為2121.05億份,不過平均發行份額有9.1億份。
這也就意味著,今年以來新基金募集份額雖然高于2019年同期,卻低于2020年同期和2021年同期,平均發行份額則被上述時間段內的數據“秒殺”。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新基金的認購天數有所延長,平均認購天數達到30.82天。2021年同期、2020年同期分別為14.13天和21.72天,而2019年同期平均認購天數為31.42天。
盡管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稍顯遜色,但新一輪基金募集小高潮似乎已來臨。以4月11日至15日當周為例,數據顯示,有21只基金陸續開啟認購,涉及申萬菱信基金、華安基金、中歐基金、易方達基金、景順長城基金、華夏基金、大成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
千億規模新品現身
今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除了在募集份額、平均認購天數等方面被2020年同期、2021年同期數據“吊打”外,百億基金、爆款基金(認購份額超過50億份)的數量亦不樂觀,且百億基金數量創下近四年新低。
研究員梳理數據發現,今年以來新基發行市場上百億基金比較稀缺,只有招商添安1年定開,募集份額為150億份。
另有浦銀安盛普裕、鵬華永寧3個月定開、景順長城景泰悅利三個月定開A/C、國聯安恒泰3個月定開、華商鴻源三個月定開等7只基金募集份額超過50億份。
或許因今年以來絕大多數主動權益類基金凈值表現欠佳,投資者對于主動權益新品認購熱情略顯低迷。在上述7只基金中,只有匯豐晉信研究精選、興證全球合衡三年持有A/C兩只主動權益類基金,發行份額分別為59.84億份、53.34億份。
相較于今年以來百億基金、爆款基金的“寒酸”,2021年同期新基金發行市場顯得一片繁榮。數據顯示,2021同期450只新基中,首募份額超過百億份額的基金已多達16只,其中主動權益類基金有11只。另有67只基金首募份額超過50億份。此外,2020年同期、2019年同期的百億基金數量也高于今年。
不過,開年迄今的新基金發行也并非“寒冬”。研究員注意到,隨著發行市場有所回暖,在已經募集結束但尚未發布基金成立公告的新品中,不乏發行規模令人眼前一亮的基金。
譬如華夏中國交建(601800)REIT。4月12日,華夏基金發布公告,該基金公眾投資者有效認購申請實際確認比例為0.84%,網下投資者有效認購申請確認比例為2.69%。該基金公眾發售部分的配售比例一舉刷新了公募基金產品配售比例的歷史最低紀錄。
令人驚喜的是,根據計算,華夏中國交建REIT此次發售比例配售前的募集規模高達1524.12億元,而且戰略投資者數量、網下詢價投資者數量和意向認購金額均位居已發行公募REITs首位。
89只基金延長募集期
2022年以來,劇烈震蕩的市場行情加深了投資者擔憂,募集延期成為不少新基金的遭遇。
研究員統計發現,年內有89只基金曾宣告延長募集期。這89只基金中,權益類基金占據多數。
其中,包括同泰自主創新、中泰紅利價值一年持有、嘉實品質發現等48只主動權益類基金,易方達中證全指建筑材料ETF、華安中證光伏產業ETF、鵬華中證工業互聯網主題ETF等9只被動指數型基金,富國智選穩進3個月持有、華夏安康穩健養老目標一年持有等7只FOF基金,還有1只QDII股票型基金—銀華全球新能源車量化優選。
“固收+”基金在去年跌宕起伏的行情中吸引了不少投資者,不過今年也有尚正正鑫、萬家興恒回報一年持有、鵬華浙華一年持有等16只產品遭遇募集延期。
據不完全統計,在上述89只延長募集期的基金中,目前尚有華商鑫選回報一年持有期、中融成長先鋒一年持有、同泰自主創新、國富鑫享價值一年封閉等13只基金仍在發行。
延長募集期并不代表基金一定能夠成立。譬如同泰同享,該基金去年11月15日開始發行,原定截止日為2022年1月14日。不過在今年1月12日,該基金將募集截止日延長至2月15日,但最終仍以發行失敗收場。
值得一提的是,提前結束募集的基金仍是發行市場的“主角”。截至4月8日,今年以來有131只基金提前結束募集,其中權益類基金、債券型基金各有63只和68只。
頭部基金公司強者恒強
與前兩年公募基金募集“大年”不同,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發行可謂是冰火兩重天,且強者恒強的理論再次得以驗證。
研究員注意到,頭部基金公司今年以來收獲依舊頗豐。就新成立基金數量而言,包括博時基金、富國基金、廣發基金、國泰基金、華夏基金、匯添富基金、嘉實基金等12家公司新成立基金數量達到10只及以上。
其中,中歐基金以18只新基奪得榜首。緊隨其后的是招商基金、易方達基金、匯添富基金,年內均有17只基金成立。富國基金成立了16只新品,南方基金和嘉實基金分別新成立了15只和14只基金。
還有天弘基金、東證資管、浦銀安盛基金、平安基金、鵬華基金、景順長城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大成基金等11家公司新成立產品達到5只及以上。
而東吳基金、東方基金、淳厚基金、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紅塔紅土基金、紅土創新基金、華泰保興基金、尚正基金等35家基金公司今年以來僅發行1只基金。
雖說皆是年內僅發行1只產品的基金公司,不過情況不盡相同。
譬如管理規模早已躋身5000億元梯隊的興證全球基金,今年以來成立了興證全球合衡三年持有A/C,合并發行份額為59.84億份,成為年內為數不多的爆款基金之一。而作為去年6月取得開展公募業務牌照的次新基金公司,貝萊德基金年內成立了貝萊德港股通遠景視野A/C,首募份額為5.73億份。同為次新基金公司的興華基金今年以來僅成立了興華消費精選6個月持有A/C,首募份額更是只有0.22億份。
除此之外,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還有朱雀基金、中庚基金、中國人保(601319)資管、九泰基金、凱石基金、弘毅遠方基金、華宸未來基金、國都證券、富安達基金、益民基金等44家公司“一基未發”。
其中,金元順安基金曾于去年12月31日開始募集一只中長期純債型基金—金元順安泓泉純債3個月定開,但該基金在今年3月30日募集期屆滿后因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宣布募集失敗。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