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兒女?這屆年輕人在上一種很新的班
2023-04-26 10:00:33 來源:海報新聞綜合
聽說過“全職媽媽”“全職太太”“全職奶爸”,最近,“全職兒女”話題在年輕人中火了起來。那么,究竟什么是“全職兒女”?
“‘全職兒女’,一種新型的脫產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輕人脫產寄居父母生活,并通過付出一定的勞動換取經濟支持,同時保持學習,嘗試找到職業目標……” 豆瓣小組“全職兒女工作交流中心”的小組介紹中這樣寫道,目前該小組已經匯聚了3376名“打工人”。
“全職兒女”也有職業素養
(資料圖片)
主打的就是一個“親情陪伴”
近日,在社交媒體上,有些年輕人分享出了自己做“全職兒女”的日常生活。比對發現,“全職兒女”工作內容基本大同小異,包括但不限于幫父母準備飯菜、洗衣拖地等家務勞動,以及拿快遞、幫忙處理電子產品的疑難等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全職兒女”還要像對待“老板”一樣,給父母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比如,有網友表示“每天給媽媽打一小時電話”屬于“基本職業素養”;父母盼著自己考公考研,那就得保持學習狀態,滿足“老板”的期待。“崗位職責”還包括:跟父母說話態度要端正,千萬不能讓“老板”覺得“吃我用我還態度不好”,父母不讓做的事情,盡量別干,實在不行也要轉入“地下作業”。
“新型職業”還是“變相啃老”?
部分“全職兒女”自曝價值感低
對于“全職兒女”現象,網友持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這是“新型啃老”,選擇逃避職場的壓力;有人認為這也是一種工作、生活方式,選擇做“全職兒女”沒什么不好;還有人認為,這不過是一種“過渡狀態”,一邊做“全職兒女”,一邊準備考研或者找下一份工作……其實,每個家庭、每個個體的情況是不同的。如有的家庭要聘用保姆照顧老人,找不到合適的可靠的人選,年輕人干脆回歸家庭替代保姆“工作”一段時間,不失為一種現實選擇。還有30多歲的職場人士,有了一定的經濟積累后想調整人生方向,而父母年邁也需要照顧,因此辭職陪伴父母休整一下,對家庭和自己來說可能都是一種不錯的狀態。
需要區分的是,“全職兒女”和“啃老”是不同的。“啃老”是指年輕人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就靠父母養活自己。“啃老一族”是完全消極地對待自己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是需要批評并促進他們轉變生活態度的。而“全職兒女”則是在一段時間內把照顧父母、做家務作為自己的“職業”。
但是“全職兒女”也不是那么好當的。有網友分享,自從當上“全職兒女”后,就感覺自己的價值感很低。即便父母大部分時間都能理解自己,但有時還是會偶爾流露不滿。自己明明覺得不舒服,卻根本沒有任何反抗的底氣,因為沒有完全經濟獨立,確實還在依靠別人。因此,看上去“全職兒女”過得輕松愜意,實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過得好不好只有自己清楚。
短暫休息后“重啟人生”不必緊張
群體“低欲望”價值追求值得關注
“全職兒女”真的沒有自我嗎?其實不然,許多年輕人在做“全職兒女”期間也在不斷尋找人生的新方向。有人保持自律,不斷學習考編考證突破自我;有人在休養過后重振旗鼓,投簡歷找工作;有人甚至通過不斷分享自己“全職兒女”的生活,在社交平臺吸引了一波粉絲,做起了自媒體……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年輕人的職業選擇會更開放、更多元,這有其必然性。所以,對于眼下被熱議的“全職兒女”現象倒也不必過于擔心。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會有不同的情況,這種現象作為一種個人選擇,任何的標簽式解讀,都注定會有 “失真”的風險,對具體的個案來說也未必公平。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對這一現象的美化,并忽視了其背后的社會因素。有“全職兒女”用“我什么也不圖,只圖一點飯”來自嘲,更進一步而言,多數年輕人做“全職兒女”,其實也是選擇了一種最低限度的生活,這種“低欲望”的群體價值追求,對于社會活力的影響到底如何,值得我們關注。
關鍵詞:
相關閱讀